新闻动态

从万人之上的太子到无人问津的亲王:记景泰年间的大明沂王朱见深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1452年5月2日,朝廷派遣使团执行重要册封任务。柳溥以安远侯身份担任正使,与身兼少保及兵部尚书要职的于谦共同出使。他们手持符节,正式将太上皇朱祁镇之子、原皇太子朱见深改封为沂王。

柳溥作为名将柳升之子,继承了大明神机营统领的显赫家世。于谦则因在京师保卫战中立下首功而声名显赫。这二位重量级人物的联袂行动,标志着勋贵集团与文官势力达成共识,太上皇帝一脉从此被彻底边缘化。

洪武元年建立的大明王朝,其皇位继承历经波折。首任太子朱标早逝,次任朱文奎在靖难之役后不知所踪。随后的三位储君——朱高炽、朱瞻基和朱祁镇均顺利登基,分别成为仁宗、宣宗和英宗。作为第六任太子的朱见深,为何最终被降为亲王?他在景泰时期的处境又是如何?

【赶鸭子上架的皇太子】

朱见深于1447年11月2日出生,是明英宗朱祁镇与周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。自英宗与钱皇后于1442年完婚后,两人一直未能育有子女。周氏把握时机,在1446年诞下长女重庆公主,随后又产下皇长子,深得皇帝宠爱。

英宗作为庶子出身,其生母孙贵妃在生育他时尚未登上后位。为确保政局稳定,宣宗采取双重举措:既将朱祁镇立为储君,又令胡皇后退居次位,同时晋升孙氏为皇后。然而时移世易,朱祁镇降生之际,宣宗已年届三十,行事不容迟疑。反观朱见深出生时,英宗年仅二十一,因此既未立即册立庶长子为太子,更不可能废黜钱皇后。

八月十六日,京城突传全军覆没的噩耗,从皇太后孙氏到监国郕王朱祁钰,乃至满朝文武皆陷入恐慌。朝堂之上,迁都南京的主张占据上风。危急时刻,兵部侍郎于谦力排众议,掷地有声地喝道:"主张南迁者,当斩!"

孙太后毅然决定坚守京城,委任郕王代理朝政。为消除军民官员的顾虑,她颁布诏书,以"国不可一日无君,君不可一日无储"为由,册立皇帝庶长子朱见深为储君。此举意在未雨绸缪,确保皇位继承万无一失。

瓦剌军队的应对策略出乎朝廷意料。他们俘获朱祁镇后并未采取极端手段,反而给予优待,却安排这位大明皇帝执行一项特殊任务——前往边境城门喊话。此举令守城将领进退维谷:若遵从圣命恐危及城池,违抗命令又有悖君臣之礼,可谓进退两难。

清除王振残余势力后,朝廷大臣们信心倍增,不再甘愿受朱祁镇掌控。八月二十九日,群臣集体向孙太后呈递奏章,推举郕王继位。面对严峻局势,太后被迫批准了这一请求。

丙子日,群臣联名上奏皇太后:"陛下北征,太子年幼。国家危在旦夕,民心浮动。古人云,国有年长之君乃社稷之幸。恳请速定国策,以安天下。"奏疏呈上后,皇太后批复:"众卿所奏国事,准予所请,着令郕王即日登基。礼部择吉日,奏报仪式。"—《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》

九月初六,郕王朱祁钰在京城登基,将兄长朱祁镇尊为太上皇。同年十月,于谦、石亨等将领率领明军赢得北京保卫战,朱祁钰的威望达到顶峰。此时,太子朱见深的处境引发朝臣忧虑。太常寺少卿习嘉言上书建议,考虑到太子年幼,皇帝应多加关怀,这实际上反映了对储君安全的担忧。

朱祁钰并未动摇,他深知朝廷格局将迎来新变化。随着十二月到来,一系列皇室诏令相继颁布:孙太后被加封为上圣皇太后,皇帝生母吴氏也获得皇太后尊号,开创了明代首次两宫并立的先例。与此同时,郕王妃汪氏被立为皇后,原居坤宁宫的钱氏太上皇后迁往仁寿宫,皇太子生母周氏则获封贵妃之位。

【景泰年间的悲惨生活】

年仅三岁的朱见深在景泰元年被立为太子,正值天真烂漫的年纪。八月十五日,恰逢土木堡之变一周年,太上皇朱祁镇返回京城。朱祁钰仅在东安门与兄长短暂会面后,便将其幽禁于南宫。

随着太上皇帝迁居南宫,钱皇后与太子生母周贵妃等嫔妃也将一同入住。上圣皇太后早前为避开吴太后,已移居紫禁城东侧的清宁宫。为确保皇子们的安全,孙太后已将太上皇帝的所有子嗣,包括太子在内,接至自己宫中照料。

景泰帝朱祁钰始终坚信皇位应当父传子,既然自己已有子嗣,自然不愿将皇位传给侄子。到1452年,随着他在朝中势力稳固,便正式启动了更换太子的计划。

朝中文武大臣普遍认为,虽然朱祁钰当初被拥立为帝实属权宜之策,但其执政能力远胜太上皇朱祁镇。当前国泰民安,朝政清明,若继续由太上皇之子担任储君,恐危及大明江山稳定。因此,以于谦、胡濙、王直、高谷、王文为代表的文官集团,以及魏国公徐承宗、宁阳侯陈懋、安远侯柳溥、武清侯石亨等武勋重臣,一致支持更换太子。

农历五月初二,朝廷举办盛大册封仪式,朱见济作为皇帝长子被立为储君,其生母杭氏晋升为皇后,而前任皇后汪氏则迁居别殿。同时,原太子朱见深被改封为沂王。太上皇的次子朱见清受封荣王,四子朱见淳则获封许王。

朝廷根基稳固,纲常伦理得以彰显,重视亲情尤为必要。太上皇帝的长子被册封为沂王,次子见清获封荣王,见淳则受封许王。这些封爵旨在共同维护社稷,确保皇室安定。—《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十六·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四》

在太子更替的敏感时期,景泰帝开始对太上皇与沂王采取强硬手段。短短两月间,震惊朝野的"金刀案"突然爆发。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的卢忠紧急入宫奏报,揭露太上皇暗中将贴身信物从南宫送出,意图联合朝中大臣,重新扶持沂王为储君。

忠发现刀袋非寻常物品,便让妻子灌醉对方,趁机解开刀袋并上报谋反,声称"南宫企图恢复太子,留下刀寻求外部支援"。皇帝震怒处决了浪和尧,并决定彻查到底。—《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五》

朱祁钰的做法太过张扬,激起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,迫于压力,皇帝只能命令卢忠假装疯癫,以此匆忙平息事端。

1453年11月,年仅九岁的太子朱见济意外离世。作为皇帝唯一的继承人,他的去世让身在皇宫的沂王再次遭遇不幸。

监察御史钟同率先进言,称太上皇之子实为皇帝血脉,沂王"资质出众",理应重立为储君。然而其言辞过于直率,竟道出"前太子离世,显见天意使然"这般触动圣心的话语。随后,礼部仪制司郎中章纶也呈递奏章,将频发的自然灾害归咎于汪皇后与沂王的罢黜,主张立即纠正。景泰帝闻讯震怒,连夜传旨,不顾宫门紧闭,特命将诏令从门缝递出,执意要将钟、章二人收监治罪。

奏折呈上后,皇帝勃然大怒。此时天色已暗,宫门紧闭。圣旨从门缝中传出,立即将罗纶和钟同逮捕下狱。两人遭受严刑拷打,被迫供认幕后主使及与南宫勾结的证据。尽管命悬一线,他们始终未吐露半字。适逢狂风卷起沙尘,白昼如夜,审讯得以暂时中止,二人被下令长期监禁。—《明史卷一百六十二·列传第五十》

在舆论的重压下,景泰帝采取了双重策略:既实施高压手段,又大肆扩充后宫。然而,即便钟同惨遭杖毙,文官群体依然前赴后继地呼吁沂王复位。与此同时,尽管后宫佳丽众多,但多年来始终未能诞下子嗣。

1455年7月,刑科给事中徐正向明景泰帝进言,提议让沂王前往封地,同时安排太上皇同行,并挑选其他宗室子弟入宫培养为储君。此议一出,朝廷上下哗然。群臣质疑景泰帝是否意欲改变皇位传承,使其脱离宣宗一系。面对朝野非议,景泰帝只得将徐正贬谪至辽东戍边。

英宗得知此事后震怒不已,当即斥责道:"罪该万死!"随即下令将正调任云南临安卫经历。然而帝怒未消,欲将其治罪又恐引起朝野震动,遂暗中派人监视。正因留恋情人住所迟迟未赴任,最终被锦衣卫逮捕入狱。至此,又被贬至辽东铁岭卫充军。—《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六·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七十四》

公元1456年12月28日,景泰帝突染重病,宣布取消次年正旦朝会。次年正月13日,朱祁钰虽竭力赶至南郊斋宫,但终因身体原因未能主持祭祀。从14日至16日,皇帝持续缺席朝政。在此期间,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起草奏章,拟在次日早朝时呈递,请求重新册立沂王为储君。

出乎所有人意料,太上皇当晚在南宫发动政变,成功复位。或许是长时间未见,他在册立太子的诏书中误将儿子朱见深写作朱见濡。这一失误立即引发朝野震动,众人纷纷猜测太子是否已更换人选。

起初名为见深的皇帝,如今改称见濡,诏书中未说明缘由。这一变动通告全国后,百姓纷纷疑惑地议论:"这不是先前册立的太子吗?为何名字发生了变化?"—《明宪宗实录卷一》

在正统十四年八月至景泰八年正月的八年间,朱见深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。作为储君的他,不仅目睹了父亲被俘和软禁的悲剧,更遭遇了被废黜的命运,未来变得黯淡无光。

纵观历史,被废黜的储君命运多舛:刘荣在汉景帝时期选择了自尽,隋文帝的杨勇遭遇诛杀,李承乾被唐太宗贬黜至边疆,李忠在唐高宗朝被处死,唐玄宗时期的李瑛同样难逃被杀的厄运。

朱见深即位后,每逢出巡必命万贵妃全副戎装在前引路,此举常遭众人讥讽。然而细究其因,自童年起,万氏便始终以守护者姿态站在小沂王面前。对这位帝王而言,唯有目视万贵妃的背影,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全感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